如何發揮廣東海洋大省的生態優勢,確保廣東在碳達峰、碳中和這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走在全國前列,是住湛省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民革湛江市委主委孫省利思考已久的問題。今年的省兩會上,他帶來的提案之一就是關于廣東省大力發展海岸帶海洋碳中和產業的建議。
孫省利認為,作為海洋大省,廣東省海岸線長4114千米,廣闊的海域擁有口岸、珊瑚礁岸和紅樹林岸等各種海岸類型以及紅樹林、海藻等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為我們發展海岸帶碳中和產業提供了優越的的條件。增強廣東的海洋碳匯能力,促進實現碳中和,亟須改善廣東海岸、海域和海島生態環境功能。
孫省利介紹,大型海藻是最好的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廣東沿海有養殖大型海藻的歷史,以馬尾藻為例,大型海藻場馬尾藻每年每平方米固碳平均可達1千克。此外,蠔殼具有較強的碳捕獲或碳固定能力。
對此,他建議我省盡快建立大型海藻養殖或建設以大型海藻為建群種的海洋牧場,除了固碳的作用之外,進一步發揮大型海藻海洋制藥等作用。同時,建議省政府鼓勵在適合養殖區合理規劃養蠔,形成蠔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擴大養蠔業,逐步形成蠔的碳捕獲或碳固定產業。
而紅樹林作為廣東省沿海海岸帶安全守護神之外,還對維護海岸帶生物多樣性和碳匯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孫省利認為對適宜種植紅樹林但不影響未來海域使用的區域大規模進行紅樹林生態系統重建或恢復(要兼容養殖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也是廣東省發展海洋碳匯產業的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我強烈建議在湛江建立海洋碳中和評估與交易中心。湛江三面環海,無論是大型海藻、蠔養殖業及紅樹林面積,均居全省首位,建設海岸帶碳中和評估與碳匯交易中心理所應當?!?/p>